孙子林教授团队10项成果聚焦糖尿病前期及代谢并发症
发布时间:2025-09-19 12:57 浏览量:1
9月15~19日,欧洲规模最大、极具影响力的糖尿病学会议——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于奥地利维也纳盛大召开。本次年会中,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孙子林教授团队携10项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Short Oral)形式精彩亮相,研究覆盖代谢相关生物标志物、糖尿病前期分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等关键领域。
本篇聚焦团队在机制探索与生物标志物挖掘方向的5项核心成果,包括Podoplanin-TGF-β1轴调控胰岛纤维化、血清胆汁酸与胰岛素泵治疗的关联、CLEC11A的糖脂代谢调控作用、餐后-空腹血糖差值的临床预测价值,以及血清GIP作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标志物的潜力,为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病理机制解析与早期识别提供新证据。
9月18日下午,《国际糖尿病》将邀请孙子林教授及团队成员做客“遇见EASD·每日精粹”直播间,系统介绍研究细节与临床意义,并从临床应用、未来重点方向等维度对研究进行点评,敬请期待!
Podoplanin-TGF-β1轴通过星状细胞激活驱动糖尿病胰岛纤维化
Podoplanin-TGF-beta1 axis drives islet fibrosis via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in diabetes
王晓航
目的
基于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分析,前期研究发现胰岛高度纤维化的GK大鼠(T2DM模型)胰岛星状细胞(ISCs)显著高表达PDPN基因,推测PDPN基因编码的跨膜糖蛋白Podoplanin可能与ISCs活化相关。本研究旨在明确PDPN是否具有诱导ISCs活化的作用并探究其相关机制。
方法
在体内实验中,构建含GFAP特异性启动子的腺相关病毒(GFAP-AAV9-Pdpn-)及对照病毒,通过病毒干预特异性敲降T2DM小鼠星状细胞中的PDPN基因;随后采用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胰岛素耐量试验(IPITT)评估各组小鼠糖代谢水平,并检测胰岛纤维化程度和ISCs活化状态。在体外实验中,构建PDPN过表达及敲降的ISCs细胞模型,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活化水平及TGF-β1分泌量,随后用TGF-β1干预探究其对ISCs Podoplanin表达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果
(1)T2DM组小鼠胰腺内PDP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T2DM+AAV-Pdpn-干预组空腹血糖显著低于未干预T2DM组(P
(5)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均显示,T2DM+AAV-Pdpn-组胰腺及胰岛内α-SMA(α-平滑肌肌动蛋白)、Col-III(III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低于T2DM组;(6)无论是在小鼠胰腺组织还是体外ISCs细胞中,均发现干扰Podoplanin表达可以降低TGF-β1分泌与表达,而过表达Podoplanin则可以促进TGF-β1的分泌与表达;(7)向ISCs细胞上清中加入TGF-β1细胞因子,细胞内P-smad2/3与Podoplanin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上调;加入不同浓度的TGF-β1受体抑制剂后,P-smad2/3与Podoplanin表达水平则呈浓度依赖性下调。
结论
Podoplanin-TGF-β1自分泌环参与了PDPN基因诱导的ISCs活化过程,敲除星状细胞中的PDPN基因,可抑制T2DM小鼠ISCs活化,延缓甚至遏制胰岛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同时改善T2DM小鼠糖代谢。
634
新诊断、未经治疗的中国T2DM患者,口服葡萄糖后血清胆汁酸反应增强,且胰岛素泵治疗可降低该反应
Serum bile acid response to an oral glucose load is exaggerated in newly diagnosed, treatment-naive, Chinese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is reduced by insulin-pump therapy
向春婕
背景与目的
胆汁酸(BAs)作为重要的代谢调控信号分子,其在肥胖及T2DM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代谢通路改变,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然而,T2DM患者营养负荷后的胆汁酸动态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评估了新诊断T2DM患者口服葡萄糖后胆汁酸谱的动态变化特征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影响。
方法
研究纳入68例新诊断、未经治疗的中国汉族T2DM患者(男性43例,年龄49.7±1.3岁,BMI 26.0±0.4 kg/m2,HbA1c 9.8±0.2%)和18例健康对照者(男性9例,年龄46.9±2.7岁,BMI 23.8±0.6 kg/m2)。所有受试者在过夜禁食后接受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在t=0、30、60、120和180分钟采集静脉血样,用于检测血浆葡萄糖、血清胰岛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总胆汁酸及单个胆汁酸水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此外,其中21例T2DM受试者接受了为期4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重复进行OGTT,并同步采集和分析血糖、激素及胆汁酸相关指标,以评估短期血糖控制对胆汁酸动态变化的影响。
结果
T2DM受试者空腹血清总胆汁酸和FGF-19水平与健康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在口服葡萄糖负荷后,T2DM组的血清总胆汁酸和FGF-19反应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P=0.017和P=0.0002,图1A)。第0~180分钟总胆汁酸曲线下面积(AUC)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P0.05),但口服葡萄糖后总胆汁酸与FGF-19反应显著降低(P
图1. T2DM受试者口服葡萄糖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的变化(A)及胰岛素泵治疗的影响(B)
结论
新诊断、未经治疗的T2DM患者在口服葡萄糖负荷后血清胆汁酸反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4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显著减弱这种反应,且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密切相关。该研究揭示了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餐后胆汁酸谱的动态特征以及其与葡萄糖代谢之间的潜在联系。
370
CLEC11A调控糖脂代谢:2型糖尿病潜在治疗靶点的新证据
CLEC11A regulates glycolipid metabolism: new evidence for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in type 2 diabetes
王倩倩
背景与目的
CLEC11A(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11成员A)作为新近鉴定的分泌型蛋白,已被证实可以显著增强胰岛β细胞的功能活性并促进其增殖。然而,该分子在维持机体糖脂代谢稳态中的具体生理功能,及其与T2DM发生发展的分子关联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测定T2DM患者血清中CLEC11A水平,旨在阐明该分子在糖脂代谢调控网络中的具体作用,为开发基于CLEC11A靶点的糖尿病新型防治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ELISA检测306例受试者(含151例T2DM患者及155例年龄、性别、BMI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血清CLEC11A浓度,同步采集人体测量学指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数据。
结果
T2DM患者血清CLEC11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9.54±21.77 vs. 78.56±29.56,P
结论
本横断面研究证实,CLEC11A表达水平与空腹血糖呈显著负相关,高表达者糖脂代谢指标更优。提示CLEC11A有望成为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肝脂肪变性的新型治疗靶点,其具体作用需通过纵向研究及分子机制进一步验证。
303
餐后-空腹血糖差值与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load-Fasting Glucose Gap and Risk of Developing Diabetes
徐小涵
目的
旨在评估中国大型队列中餐后-空腹血糖差值与新发糖尿病、新发糖尿病前期及糖代谢状态转归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SENSIBLE队列中的3094名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均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平均随访时间为3.24年。餐后-空腹血糖差值(postload–fasting gap)计算方式为:2小时餐后血糖(2hPG)减去空腹血糖(FPG),并根据该差值将参与者分为五等分位组。研究结局包括:基线血糖正常者的新发糖尿病、新发糖尿病前期、从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以及从糖尿病前期逆转至正常糖耐量。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处理重复测量数据,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非线性关联,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最佳临界值。
结果
较高的餐后-空腹血糖差值与更好的体重指数(BMI)、血压及HbA1c水平相关(均P4.175 mmol/L(曲线下面积AUC=0.851);②预测糖尿病前期:>2.175 mmol/L(AUC=0.843);③预测疾病进展:>4.245 mmol/L(AUC=0.911);④预测疾病逆转:≤2.265 mmol/L(AUC=0.842)。RCS-GEE分析显示,餐后-空腹血糖差值与新发糖尿病、新发糖尿病前期及疾病进展呈U型关联,与疾病逆转呈递减趋势关联(图2和3)。
图2. 餐后-空腹血糖差值预测相关结局的最佳临界值及ROC曲线
图3. 餐后-空腹血糖差值的非线性检验
结论
餐后-空腹血糖差值是预测血糖结局的一个有前景的临床标志物,其对于疾病风险与逆转预测具有明确的临界阈值。该指标或有助于早期风险分层,为糖尿病预防的靶向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血清GIP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脂肪变性/纤维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Serum GIP i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hepatic steatosis/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dysfunction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蔡珍生
背景与目的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T2DM患者中的常见合并症。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主要由K细胞合成并分泌,可通过葡萄糖依赖性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并促进脂肪储存。本研究旨在评估MAFLD患者体内GIP水平与人群体测量学/代谢指标、肝脏硬度及肝脂肪变性/纤维化指数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360例受试者,采用年龄和性别匹配设计,其中160例为肝纤维化患者,200例为非肝纤维化患者。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以下评估:瞬时弹性成像检查(TE-Fibroscan®,即Fibroscan肝硬度检测)、人体测量学指标测定、代谢指标检测,以及血清GIP水平检测(ELISA试剂盒测定)。
结果
在360例受试者中,22%为血糖正常但合并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人群,22%为合并肝纤维化的T2DM患者。肝纤维化组的血清GIP水平显著低于非肝纤维化组(373.56±125.12 pg/ml vs. 437.09±151.66 pg/ml,P
结论
GIP水平与人体测量学及代谢特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识别MAFL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专家简介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东南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微循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与代谢科分会会长担任BMC medicine、Diabetes and Metabolism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健康管理杂志》、《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2、糖尿病胰岛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3、糖尿病筛查、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