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果无法帮孩子托举,就留条回家的路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兜底!

发布时间:2025-10-08 13:43  浏览量:2

“爸妈,我简历又挂了。

凌晨1点,这条消息弹在群里,像块石头沉进井底,连回声都没有。

别急着骂孩子玻璃心,今年1187万毕业生一起涌进市场,平均每人狂投87份简历,比三年前多了整整40%,照样被“已读不回”教做人。

更扎心的是,18%的人干脆按下暂停键,Gap Year不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成了“卷不动”的避风港。

可暂停键也得耗电,房租、外卖、面试交通,哪样不花钱?

于是出现一种新式啃老:不伸手要钱,改伸手要“资源”。

杭州一位做HR的姐们爆料,最近面试的00后,简历最后一栏赫然写着“父亲资源:可对接某大厂云计算订单”。

她当场愣住,这哪是求职,分明是“拼爹2.0”。

爹妈也焦虑。

北京朝阳公园相亲角隔壁,悄悄冒出“家庭职业咨询室”,600块一小时,教父母怎么用BOSS直聘、怎么把“元宇宙策划”翻译成“搞活动的”。

65后家长发现,光打钱没用,孩子要的是“情绪外挂”。

心理学给过数据:爸妈每天认真听娃吐槽10分钟,抗压值能涨37%。

换算一下,比买份重疾险还划算。

当然,钱还是要花的,只是换了个马甲。

成都高新区出现“返乡创业爸妈基金”,老子出启动资金,娃出PPT,亏了算家庭团建,赚了算光宗耀祖。

国家也在偷偷兜底。

人社部悄悄上线“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培训费政府报销,最高再给30万创业担保贷款;上海、南京等15城把空置公租房改成“青年人才公寓”,应届生进去住,前6个月租金直接打五折。

可政策再香,也挡不住“代际翻译bug”。

一位上海妈妈听完孩子要做“AIGC提示词工程师”,憋半天问:“是不是就是以前给领导写讲话稿的?

”母子对视三秒,同时笑出声,气氛才松下来。

有人吐槽:这不就是新型啃老?

别急着下定义。

上一代靠分配,这一代靠市场,两代人中间隔着一条信息鸿沟,父母用“资源+情绪”给孩子搭座桥,不过把“打钱”升级成“打辅助”。

真正该警惕的,是只把爸妈当提款机,把失败全甩锅给大环境。

简历挂了就挂,复盘技能、找人内推、甚至先接个远程兼职回血,都比在群里发“又挂了”然后等红包强。

毕竟,再厚实的家底,也扛不住无限期Gap;再温柔的情绪外挂,也替代不了自己上场。

凌晨两点,那位说“又挂了”的孩子补了一句:“刚把项目经历改完,明天再投十家。

群里终于有人回了个表情:干杯咖啡。

这大概就是2024最实在的亲子默契——

你肯托底,我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