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想要在东南亚做招聘平台还可以怎么起手?

发布时间:2025-10-31 16:01  浏览量:2

在几乎所有环节都被AI渗透的今天,招聘也成了“智能化改造”的目标。从简历筛选到初面筛查,新的产品不断涌现。但在一个已经被LinkedIn和BOSS直聘等大平台们充分覆盖的市场里,一家新公司若要再进入,可能会需要从一些更为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回答。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ourteam选择从“面试”入手。这家公司自称“亚洲的AI招聘官”,近日完成由First Move领投的pre-see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多位硅谷天使投资人。

相应的,作为ourteam的出发点,创始人兼CEO Yewwai Kong在声明中讲到:“招聘在亚洲太慢、太人工、太依赖直觉。我们希望让每位候选人都能获得公平机会,让企业更快做出判断。”

基于这一点,按照描述,ourteam的逻辑不是重新建一个职位发布平台,而是用AI取代招聘初期最耗时、最难标准化的环节——面试。候选人通过15至20分钟的AI对话回答情境问题,系统会根据语气、回答内容、沟通方式生成结构化报告。雇主可以在数小时内得到筛选结果,而不是等待数周。

公司称,在亚洲,一个岗位平均收到70多份申请,却只有三人进入面试,平均招聘周期超过35天。ourteam的AI系统通过并行面试压缩流程时间,也试图以算法替代人工偏见,让“公平”成为产品卖点。它目前支持英语、印尼语和越南语,未来计划扩展到泰语和马来语,以适应区域多语言市场。

这类系统的吸引力在于它回应了一个普遍的现实:在东南亚,招聘过程往往碎片化、低效且缺乏统一标准。AI面试的出现,让“效率”和“可量化”重新成为可能。但ourteam的FAQ里也暗示了这种方法的边界——AI不会做“是或否”的判断,而是生成“结构化理解”,帮助企业在决策前获得更多上下文。这意味着,它本质上仍是人力判断的延伸,而非取代。

ourteam还推出了“Practice Interviews”功能,允许候选人进行AI模拟面试,系统会提供即时反馈与分数排名。每次面试会标注“优秀”“良好”“错误”等维度,帮助用户理解自身表现。这种机制的设计,既符合AI工具的反馈逻辑,也延伸出了另一种用途:培训与自我评估。它让求职过程更透明,也让AI从“筛选者”变成“教练”。

不过,招聘的复杂性并不止于效率。AI确实能统一流程,但难以捕捉那些非语言的、情境性的判断。尤其在东南亚市场,企业文化差异大、岗位定义模糊,单一算法模型如何跨语言、跨行业保持一致性,仍是一个现实问题。ourteam在FAQ中特别提到,算法“遵循PDPA与GDPR标准,视频、语音、数据仅用于招聘,不参与外部训练”,这一表述也反映出行业在隐私与合规层面的敏感性。

从融资信息来看,ourteam已加入NVIDIA Inception支持的GenAI FastTrack项目,并与PayGap Asia合作推进薪酬透明与公平招聘。这些合作赋予它一定的技术与政策正当性,但AI能否真正带来招聘体验的改善,还需要更长期的数据验证。

AI正以惊人的速度渗入招聘流程,这是事实。但在这一过程里,速度与理解、公平与判断、算法与人的关系,依然是开放命题。至于这一尝试是否会重塑招聘流程,还很难给出结论。但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个平均每个岗位要收到上百份简历、招聘团队资源有限的市场里,AI或许不是唯一答案,却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