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全球放榜,亚太区再“封神”!拿到成绩后的“决策窗口期”应该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13 15:03  浏览量:1

IB在变,选择IB的人也在变。

7月6日,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DP)全球放榜。

今年IBDP大考“变数”很多——从考前令人担忧的泄题风波,到利用时差漏洞进行的跨时区作弊争议,再到IBO(国际文凭组织)自身推行的官方考试改革措施,多重因素交织,为这场全球性大考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在经历了这些波折和变化之后,那今年IBDP整体成绩如何呢?一起来看。

今年超20万人报考,

IBDP全球均分再次上涨

今年,全球共有超过20万考生参与IBDP考试,与去年相比,增加了近1万人。回顾过去10年,IBDP全球参与人数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6 年只有约 14.9 万名学生参加 IBDP考试,而到2025 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20万人,涨幅超过 35%。

这反映出IB体系课程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如中国、新加坡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快速普及有关。由此可见,未来IBDP的参考人数大概率有增无减,考试压力将不会减弱。

今年IBDP全球平均分为30.58分,与去年相比,略有上涨。其中,有9456人拿到了40分及以上的高分,占总考生人数的4.7%。

图源:whichschooladvisor

近10年,IBDP的全球平均分的峰值出现在2021年,创下 32.98 分的历史新高。这一现象与新冠疫情期间IBDP组织采取的“非考试路线”(如教师评估和预测分数)密切相关,导致分数普遍偏高。

然而,这种“高分现象”并未持续。自 2022 年起,IBDP恢复正常考试流程,全球平均分也开始回落,2022 年降至 31.98 分。2023 至 2025 年间,平均分逐年稳定在 30 分左右,表现出逐步回归常态的趋势。

疫情同样导致IBDP的全球通过率呈现“剧烈波动”。

2020和2021年,通过率分别上升至 85.18% 和 88.95%。这种高通过率同样与疫情期间更宽松的评估方式有关。2022年,随着IB逐步恢复正常考试制度,全球平均分和通过率也出现回落,逐渐趋于疫情前的水平。

总体来看,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IBDP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随着疫情影响减弱,IBDP成绩和评估标准逐渐回归常态,考生人数持续增长, IB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正在稳健发展。

在全球IB教育的版图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也各有千秋。

其中,亚太区可谓是领跑全球,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一直是“霸主”级别的存在。今年,香港国际学校一口气爆出了至少32个满分状元,平均分高达36.72分;新加坡的平均分为35.43分,通过率为95.68%,与英国持平,在全球范围内同样处于较高水平。今年,中国内地不少学校发力,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学校也都出现了满分考生。

IB在变

选择IB的学生和家庭也在变

不同国家与地区亮眼的成绩单,是过去努力的见证。而如今,IB体系正迈向一个数字化与革新的新阶段。

2026年开始,IBDP考试将逐步迈入数字化评估(Digital Assessment)的新阶段。对于已经习惯在纸上书写论述题的学生来说,这绝非简单的“换工具”,而是一次思维模式与答题节奏的全面重构。

作为长期参与IB教学与教研的一线老师,我认为,这一变化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屏幕输入取代手写,的确减少了传统考试中对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苛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体力消耗,提高逻辑表达效率。但与此同时,它对打字速度、逻辑组织能力、电子界面操作熟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我想提出三点策略,供IB学生、家长和学校作为过渡期准备的参考:

1.从DP1阶段段就开始训练“键盘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平时习惯用笔写作,到了机考模式下反而容易“脑快手慢”。建议从DP第一年开始,有意识地在ToK写作、EE草稿撰写中逐步转向电脑键入,培养逻辑行文与打字同步的能力。

2.引入“模拟机考”训练机制,适应数字化环境

学校可以组织阶段性的模拟机考练习,模拟IB的数字考试界面,比如设定40分钟完成一篇Paper 1分析题,或者限定格式提交ToK mini essay,帮助学生熟悉时间管理与电子提交流程。

3.优化考试策略与技巧:善用“数字化优势”

比如,利用文本编辑器中的段落结构、逻辑跳转、关键词排布等技巧,使答案更清晰、结构更合理。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避免过度依赖“删除/复制粘贴”带来的写作拖延,保持“先想清楚、再下笔”的写作思维。

我相信,IB的数字化变革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型:它呼吁我们真正关注学生如何表达思想、如何清晰组织语言,而不是拘泥于笔画与字迹。

因此,站在IB变革的门槛上,考生与其焦虑未来成绩的未知波动,不如将目光聚焦于切实的准备。无论如何演变,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才是制胜的关键,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评估中“脱颖而出”。

除了未来考试形式的变动,如今,大家对IB选择也越来越谨慎了。

在近几年国际教育整体调整的大背景下,虽然选择IB的全球学生人数不断在增加,但是IB课程的发展轨迹却呈现出新的变化——不仅仅是对IB考试成绩的关注,更值得探讨的是整个IB课程体系在国内的接受度、发展趋势以及家长和学生的选择逻辑是否发生了转变。

回顾过去十年,IB学校在中国的数量曾呈快速增长之势,尤其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IB课程成为众多高端国际化学校的“标配”。

但近两年,随着政策变化、经济环境波动以及出国路径的不确定性增加,部分新设IB项目的学校呈现出招生压力,一些家长在择校时也更加谨慎。这种谨慎,不只是对升学结果的焦虑,更是对IB课程“高挑战、高强度、高投入”的再评估。

在选IB的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早期热衷IB的家庭往往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倾向,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在选IB时表现得更加理性与务实——会更清楚地衡量孩子的学术能力、语言基础、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未来的升学路径契合度。

与此同时,也出现一部分原本打算选择IB课程的学生,开始转向A-Level、AP甚至部分融合课程,作为“风险更低”“结果更可控”的替代方案。

可以说,从“盲目追高”到“理性权衡”,是IB选择趋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

这并不意味着IB课程吸引力的下降,而是市场对其要求更高的认知门槛和适配度评估变得更成熟。这对于真正适合IB体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自我驱动能力的学生来说,反倒是好事——竞争更加集中,资源分配更优质,IB课程也更有机会发挥其“精英通识教育”的真正价值。

IBDP放榜后

考生们该何去何从?

回归当下,无论成绩如何,接下来这几周,学生和家长正紧锣密鼓地进入关键的“决策窗口期”了。

对于本次IBDP大考的考生而言,如果考试成绩满足目标院校offer要求,就可以做好行前准备,等待升学。

休息的同时,可以开始着手办理签证申请、住宿安排、缴纳押金和准备健康证明等入学前的行政事务,确保不因时间延误耽误入学。此外,建议合理安排出发时间,确保能准时参加学校的注册与Orientation活动(迎新周),尽早适应大学生活节奏。

另外,利用这段空档参加语言课、预科项目或选修大学先修课程,既能缓解衔接焦虑,也为大学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别忘了让自己彻底休整一下,身体和情绪的“重启”同样重要。

如果成绩未达标或成绩不准确,也不要轻言放弃。大学录取从来不是一道只有“是”与“否”的选择题。实际上,很多学校在IB放榜后会开放入学条件豁免申请(argue),尤其是当你仅与目标分数相差1–2分时。

这时你需要快速准备一封申诉信,清楚地解释失误原因,比如临考身体不适、疫情影响、心理状态波动等。同时,提供支持性材料如EE或IA的高分成绩、老师推荐信、学术项目成果等,来证明你的真实能力与学习潜力。

我之前带的24届的Lucas就是这样的例子。他原本拿到了英国G5名校工程专业的conditional offer,但IB仅考了30分,数学和物理都未达标。

失望之余,他没有沉溺于否定,而是主动联系大学提交了详细的申诉信,附上了竞赛奖项、独立项目报告、科研推荐信等内容,尽管未能保住原Offer,他却由此积累了补录申请中的“第二形象”。

对于对自己某一门课程成绩不满意,尤其是接近7分或追求满分的考生,可以考虑申请Remark(重评)。

Remark适用于所有IB科目,包括EE和TOK,通常需由所在学校的IB Coordinator提交。虽然每门科目重评费用在**£100–£120**之间,但若成绩成功上调,则费用将全额退还。建议在任课老师支持下申请,并评估是否真正影响录取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Remark存在一定风险,成绩可能会下降。若当前成绩对大学录取没有实质影响,务必谨慎决策。

当成绩与目标学校差距较大时,Retake(重考)或许是考生重新争取理想大学的机会。考生可以选择参加2025年11月或2026年5月的IB考试,通过提升个别科目成绩来改善总分。

报名通常通过原学校进行,并注册为Retake Candidate,但不是所有学校都接受。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大学认可Retake成绩,尤其是部分美国院校更倾向只看首次成绩。

Lucas在申诉失败后,曾认真考虑Retake,但权衡后决定不Gap Year而是转向UCAS Clearing补录系统,并最终被University of Bristol录取。

他提交了包括AI项目、竞赛证书、个人陈述和YouTube频道等一整套材料,最终以“IB之外的综合实力”获得录取。招生官在回信中指出,尽管Lucas成绩不达标,但他展现出的动手能力与学术潜力符合他们对未来工程师的期待。

另外,IB放榜后这几个关键时间线,一定要记住:

7月6日-8月31日:Remark重评申请开放

7月6日-7月29日:Retake报名享早鸟价

10月15日:Retake报名

*部分学校内部截止更早

不论成绩如何,今年的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充足的准备。而正在备战明年考试的考生们,更要提前熟悉考试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变革已经不是未来时,而是正在进行时。主动将“适应变化”转化为备考战略,这才是未来真正的IB备考智慧。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