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力创始人苏重举老师分享针对抑郁症初高中生的自驱力培养的家庭方案,这是一个需要极度谨慎、充满共情和专业精神的领域。针对有抑郁症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自驱力培养的首要前提是治疗与疗愈,而非追求成就。 任何方案都必须在专业心理医生/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作为医疗干预的辅助支持。
本方案的核心哲学是:“先成为人,再成为学生;先感受存在,再追求价值。”
安全第一:创造绝对安全、无压、无评判的环境。一切方案让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专业先行:严格遵守医嘱,方案与心理咨询/治疗策略相配合。
微小开始:目标设定为“纳米级”,任何微小进步都值得庆祝。
连接重于成就:重点在于重建与自我、他人及世界的连接,而非完成任务。
身体优先:从改善睡眠、饮食和基础运动开始,身心一体。主题内容(结合理论调整)活动形式支持目标
自然疗愈“归回自然感受自然界馈赠”。阳光、清风、绿叶本身就是抗抑郁剂。
每日“五分钟户外”(如晒太阳、看云)、养一盆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如绿萝)、抱一棵树通过最温和的方式与外界建立连接,缓解麻木感。
身体觉知“健康身心”的基础。不追求锻炼,只追求“感受”。
正念呼吸(每天1分钟)、温水泡脚、瑜伽休息术(躺着听引导语)温和地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连接,缓解躯体化症状。
艺术表达提供无需语言的情绪出口。
随意涂鸦(无需技巧)、听舒缓音乐、写碎片化日记(一句话也行)允许情绪流淌,而非压抑或分析。
微小仪式通过极微小的行动建立“我还存在”的掌控感。
每天铺一次床、给植物浇一滴水、说一句“早安”建立最基础的生活锚点,获得微小成就感。
兴趣探索“兴趣热爱”的寻找。绝对低压,无限可选。
尝试各种“低能耗”兴趣:观星、听播客、整理手机照片、做手账像探针一样,轻轻触碰世界,寻找可能的亮光。
梦想对话“唤醒梦想”的变体。聚焦于“小确幸”而非宏大未来。
讨论“明天你想吃什么?”“下周天气好,我们去哪坐坐?”将未来具象化为可控的、积极的小期待。
工具赋能极其谨慎地引入工具,只为降低困难,而非增加负担。
用番茄钟(专注3分钟休息20分钟)、思维导图(规划一次散步路线)让工具成为支撑的“拐杖”,而非考核的“标尺”。

主题内容执行方式
自我关怀家长必须先给自己充电,否则无法支持孩子。
寻求家长支持团体、自己接受咨询、确保自己的睡眠和饮食深度学习理解抑郁症不是懒惰或叛逆,而是一种疾病。
阅读《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渡过》等书籍,参加相关讲座放下执念主动放下对学业、名校、传统成功的所有执念。
对自己说:“健康快乐是1,其他都是0。”
主题内容执行方式
“三不”原则停止一切伤害性沟通。
不鼓励(“开心点”)、不指责(“为什么不起床”)、不讲大道理“三要”原则建立支持性沟通。
要倾听(只听不说)、要共情(“这一定很难受”)、要陪伴(无声在场)环境降压打造一个零压家庭。
移除所有学习相关的提醒和刺激,允许孩子房门常关,尊重其空间家庭仪式创造稳定、可预测的安全感。
每周一次“电影之夜”(看不看都行)、一起做一顿简单的饭主题内容执行方式
日常协助帮助孩子完成他们无力完成的基本事务。** gently提醒服药、准备简单的食物、帮忙整理房间**主题内容执行方式
父母联盟父母双方必须统一阵线,避免互相指责。
定期召开“父母会议”,互相支持,分配任务寻求援军不要独自硬扛。
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寻求亲朋好友的实际支持(如帮忙买菜)重新定义成功共同制定以健康为核心的、极其灵活的长期规划。
探讨休学、Gap Year、转学、职业教育等所有可能性,放下“正常轨道”的执念维度普通自驱力方案本方案(针对抑郁症)
最终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取得成就
恢复感受快乐和平静的能力,活下去核心驱动力兴趣、成就感、梦想
安全感、连接感、微小的掌控感家长角色教练、顾问
容器、护士、盟友、安全基地评估标准目标完成度、效率
情绪稳定度、睡眠质量、出门次数、微笑频率与学业关系直接相关
完全剥离,学业是最后一步才考虑的事情自驱力创始人苏重举老师强调:对于抑郁症青少年,爱、耐心和专业帮助是唯一的路。这份方案旨在提供一个支持的框架,但永远无法替代专业的医疗干预。全家正在打一场非常艰难的战斗,请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