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力创始人苏重举老师针对“厌学、躺平、辍学”的孩子和家庭给出的落地的方案方向,常规的教育方法已然失效。需要一套更加根本性、更具疗愈性、更低门槛的方案,核心在于 “重建关系、重建价值、重建自我”。
安全与连接:首要目标是让孩子感到心理安全,与导师/环境建立信任关系。这是所有改变的基础。
价值感重建:通过非学业的途径,让孩子重新体验到“我能行、我有用、我被需要”,重建自尊。
身心疗愈:处理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创伤和极度疲惫感,恢复心理能量。
兴趣探索:在低压环境下,重新发现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系统重构:最终引导其逐步构建自己的内在驱动系统。

主题内容(结合理论)活动形式课程目标
自然疗愈“归回自然感受自然界馈赠”。大自然本身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森林徒步、河边静坐、园艺种植(种一盆花)、喂养小动物降低防御,缓解压力,在无评判的环境中放松。
艺术表达提供无需技巧、重在表达的艺术形式。
涂鸦、音乐疗愈(鼓圈)、粘土雕塑、沙盘游戏非言语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洞察内心世界。
身体唤醒通过身体活动重新建立与自我的连接。
瑜伽、冥想、八段锦、简单的徒步(无目标)缓解躯体化症状,重新感受身体的存在。
动手创造“事教”优于“言教”。通过双手获得最原始的成就感。
木工、烹饪、烘焙、组装模型、维修小物件完成具体任务,获得“我能做到”的即时正向反馈。
被需要体验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自身价值。
照顾更小的孩子(做小助手)、参与社区服务(如整理图书)体验“我被需要”和“我能帮助他人”的价值感。
优势发掘“三特个性”挖掘。彻底避开学业,寻找其他闪光点。
“优势侦察兵”游戏:观察并记录孩子的任何优点(如游戏打得好、有幽默感、有爱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止于学习成绩。维度工具与方法(超低门槛版)应用场景
方法篇番茄钟游戏化(专注5分钟就奖励)、
图像记忆(记游戏攻略)从孩子感兴趣的点切入,迁移能力。
能力篇专注力(通过钓鱼、拼图训练)、
钝感力(学习面对游戏失败)提升与当前生活相关的能力。
工具篇AI工具(用DeepSeek查游戏攻略、写故事)、
思维导图(规划一次旅行)让工具成为娱乐和生活的帮手,而非学习的工具。

主题内容执行方式
情绪暂停学习在自己焦虑要发作时,如何“暂停”(离开现场、深呼吸)。
“积极暂停角”:家长自己先使用。主题内容执行方式
无条件接纳传递:“无论你怎样,我们都爱你。学习是小事,你是我们的孩子是大事。”
“三不政策”:不主动提学习、不批评、不催促。
“一做”:做好吃的。
新沟通话术学习“亲子沟通艺术”,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交流。
用“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句式代替质问和说教。共享美好时光创造没有任何教育目的的快乐家庭时光。
一起看电影、打游戏、做饭、散步(绝不提学习)
主题内容执行方式
境教改造打造一个放松、无压的家庭环境。
收起所有关于学习的提醒,允许房间“乱”一点规则重塑共同制定最低限度的家庭规则(如作息、健康)。
家庭会议:让孩子拥有
一票否决权,极大化其控制感。主题内容执行方式
专业介入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孩子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心理评估。
勇敢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这不是丢人的事,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alternative路径探索**放下“必须上大学”的执念,共同探讨其他可能性。
研究职业教育、学徒制、间隔年(Gap Year)、线上技能课程维度常规自驱力方案本方案(针对厌学躺平孩子)
起点孩子有基本动力,缺方法
孩子动力系统崩溃,缺安全感和价值感核心驱动与发展
疗愈与重建顺序自我→自组→自然
自然(安全)→ 自组(价值)→ 自我(驱动)家长角色教练、顾问
疗愈师、容器、安全港对学业的态度直接相关
初期彻底剥离,后期可能间接相关评估标准成绩、目标完成度
情绪状态、关系质量、活动参与度自驱力创始人苏重举老师强调:对于这类孩子,时间不是线性发展的,会有反复和倒退。家长必须保持极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耐心。成功的目标不是“重回学校”,而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能自食其力、对生活有热情的人”。这个目标的实现,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