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算什么,你听说过“预制人”吗?
发布时间:2025-10-13 22:35 浏览量:4
老罗 VS 西贝的戏码,再次把“预制菜”推上风口浪尖,很多人担心,以后在学校、食堂、餐桌上,满眼都是冷冻、标准化的饭菜,干净、省事,却寡淡无味。其实,可怕的不是预制菜,而是预制人。
一、预制人的日常
仔细想想,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轨迹是不是差不多:学生时代,刷着同样的题库,考同样的试卷;毕业后,简历都是一个模版套出来的,找工作、写周报、开会,动作一模一样;旅游、恋爱看攻略,求婚找流程,甚至连吵架都能找到“标准话术”SOP;消费更不用说,算法推荐什么就买什么,跟随就行了。
这一切,就像预制菜。干净、省事、效率高,但缺了点啥?缺味道。它不会难吃,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永远吃不出惊喜。人生一旦被“预制”,表面上省心省力,实际上,独特和深度都被削掉了。
整个系统都在要求你做“预制人”,当你想自己加点料时,立刻就会被识别出来并被当成异类。比如:不报考热门专业、不走推荐的行业、不在三十岁前结婚生子、没有一份看上去很“正经”的职业,好像这道菜“坏掉了”,得丢掉重做。
可真正好吃的菜,从来都不是预制的。它需要掌握火候,可能会失败几次,甚至被嫌弃。但当你尝到第一口属于自己的味道,你才会明白:人生不是成分精确到克的加热即食料理包,而是需要慢慢烹饪出独属于自己的味道。
二、伪人的诞生
如果说预制人只是“味同嚼蜡”,伪人则更让人心惊。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板,总结出一个“伪人理论”。他说:我喜欢录取“伪人”而不是“真人”。
什么是伪人?就是拖家带口、房贷车贷压身、孩子还小的人。他们压力太大,稳定的工资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受委屈能忍,加班抢着干,苦活累活一声不吭。等他们快崩溃了,只要给一点小恩小惠,他们立刻感恩戴德,又充满了加班的动力。
伪人有呼吸,但没了反抗的力气;有身体,却少了灵魂。一辈子被枷锁拴得死死的,成了公司眼里“最理想”的廉价劳动力。相比之下,那些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人,反而更像“真人”。他们少了些负担,也少了些枷锁,没有“软肋”,更有底气去说“不”,敢换轨道,敢把人生握在自己手里。
但也因为如此,他们不够“听话”,会有“职业Gap”,在很多老板眼里就是“不好用”、“不稳定”,不是一个合格的“伪人”。
三、(预制人、伪人)→真人预制人,是把人生交给模板,少了独特,活成了社会标准中的“人样”。
伪人,则是把自己彻底交给无形的枷锁,甘当自己的囚徒。预制人失去的是人生的味道,伪人失去的是冲破枷锁的力量。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当你习惯了标准化的人生,你会逐渐接受被利用、被消耗,甚至把它当作“理所当然”。做一个“真人”那怎么办?
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挣脱轨道,但至少要保留一份清醒。敢于停下脚步,问问自己:
——现在的生活,是我选择的,还是别人预制好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楚门的世界”呢?——我是在烹饪属于自己的菜,还是在加热一份冷冻料理包?
真正的人生,一定要有失败的尝试,有走错的弯路,有被质疑的勇气。这才是“真人”的味道。
《楚门的世界》,最后楚门转身走向真实世界
这个背影,注定是电影历史中的神之一帧,我相信,你也能迈出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