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国际组织》(IO), Vol. 79, No. 3, 2025 | 国政学人

发布时间:2025-10-17 05:37  浏览量:5

期刊简介

《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是一份分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运行的同行评审学术期刊、由Springer出版。该刊涵盖整个政治经济学领域,重点关注国际组织的政策和结构。2022年该刊影响因子为7.8,在国际关系的96种期刊中排名第1。

本期目录

1 地位竞争能否拯救世界?嫁接、绿色能源与气候危机

Can Status Competition Save the World? Grafting, Green Energy, and the Climate Crisis

2 从可卡因到牛油果:犯罪市场的扩张与暴力

From Cocaine to Avocados: Criminal Market Expansion and Violence

3 供应影响力:国内生产网络在贸易政治中的作用

Supplying Influence: Domestic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rade Politics

4 为友而战:第三方博弈、联盟形成与战争

Fighting to Be Friends: Third-Party Bargaining, Alliance Formation, and War

5 东亚的贸易与汇率竞争

Trade and Exchange Rate Competition in East Asia

6 国际国家建设与平民偏好:来自利比里亚的实验证据

International State Building and Civilian Preferenc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Liberia

7 精英—公众在核武问题上的分歧:显著性与知识的作用

Elite–Public Gaps on Nuclear Weapons: The Roles of Salience and Knowledge

内容摘要

地位竞争能否拯救世界?嫁接、绿色能源与气候危机

题目:Can Status Competition Save the World? Grafting, Green Energy, and the Climate Crisis

作者:Joshua Freedman,美国欧柏林学院政治学系助理教授。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地位竞争能否被转化为应对气候危机的积极动力。研究提出了一种“嫁接” (grafting) 理论,认为当新的地位符号能够与现有国际秩序的内在逻辑(如对物质和技术实力的崇尚)相结合时,国际准则便会悄然改变。由于绿色能源革命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它天然地可以“嫁接”到大国地位的传统象征之上,成为彰显国家实力的新标志。通过分析拜登政府将气候议题构建为中美竞争领域的言说,文章指出这一进程或已开启。因此,在大国竞争时代,地位竞争可能促使各国进行必要的、大规模气候投资,从而弥补以往合作路径的不足。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020818325100805

从可卡因到牛油果:犯罪市场的扩张与暴力

题目:From Cocaine to Avocados: Criminal Market Expansion and Violence

作者:Chelsea Estancona,南卡罗来纳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Lucía Tiscornia,都柏林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有组织犯罪集团(OCGs)为何及在何种情况下会暴力扩张至合法的商品市场。研究认为,当一种合法农产品在全球出口价值中的份额迅速增加时,会为犯罪集团创造获利机会,从而激励其通过暴力手段占领产地并扩张经济版图。为验证该论点,研究结合了对墨西哥牛油果市场的次国家层面分析(并创新性地使用“牛油果吐司”的网络搜索热度作为外生变量)与跨国数据分析。文章发现,农产品出口价值份额的增长与凶杀案的增加显著相关,但这种关联仅存在于有组织犯罪集团已然存在的地区。因此,合法商品的国际市场波动是引致地方犯罪暴力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020818325100763

供应影响力:国内生产网络在贸易政治中的作用

题目:Supplying Influence: Domestic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rade Politics

作者:Timm Betz,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副教授。Leonhard Hummel,慕尼黑工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摘要:本文探究企业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来源,并聚焦其在国内生产网络中的作用。研究的核心论点是,企业的政治影响力与其在国内供应链的根植深度正相关;这是因为,与众多国内供应商紧密相连的企业,其政策诉求能惠及更广泛的选区与联盟,从而更易将自身利益包装为公共利益。通过对美国反倾销申诉案及超60万个供应商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证实了拥有庞大国内供应链的企业,其贸易保护诉求更容易获批。这一结论同时暗示,企业供应链的全球化,可能因削弱其“国内足迹”而损害其自身的政治影响力。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020818325100581

为友而战:第三方博弈、联盟形成与战争

题目:Fighting to Be Friends: Third-Party Bargaining, Alliance Formation, and War

作者:Brandon K. Yoder,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讲师。Michael D. Cohe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寻求结盟的国家如何向一个潜在的“庇护国”证明自身的可靠性,以克服其对未来被“抛弃”的担忧,从而成功获取安全承诺。研究通过构建形式化模型并结合历史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新颖的保证机制:即在联盟形成前,寻求结盟国可以通过其与第三方的博弈行为来发送信号。具体而言,该国可以通过对庇护国之敌采取更强硬的立场,或对庇护国之友做出更多让步,来证明其偏好与庇护国一致。这一研究揭示,为了缔结联盟而进行的保证行为,本身就可能成为引发或避免战争的关键动因,即便在通常认为可以和平解决争端的条件下也是如此。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020818325100817

东亚的贸易与汇率竞争

题目:Trade and Exchange Rate Competition in East Asia

作者:Mark S. Manger,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Nicola Nones,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摘要:本文分析了为何部分东亚经济体频繁采取颇具争议的汇率贬值政策。研究提出,这一政策选择是应强大的出口产业利益集团之要求而做出的;由于在这些国家难以直接观测游说活动,文章为此构建了一个创新的代理变量。通过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日本和韩国主要财经报纸长达25年的每日报道进行文本分析,量化了产业界要求本币贬值的压力。计量分析结果证实,来自有组织的经济利益集团的公开压力增大会显著地先于政府的干预行为,并促使货币贬值。这一发现表明,即使在民主国家,特殊的产业利益也能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020818325100751

国际国家建设与平民偏好:来自利比里亚的实验证据

题目:International State Building and Civilian Preferenc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Liberia

作者:Cameron Mailhot,亚利桑那大学政府与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Sabrina Karim,康奈尔大学政府系副教授。

摘要:鉴于国际国家建设 (state-building) 日益碎片化,本文旨在探究冲突后地区的平民对此过程的具体偏好。研究首先从行动者、目标机构和介入形式三个维度对国家建构进行概念解构;随后,通过在利比里亚进行的两轮联合实验,系统地衡量了平民的态度。研究发现,当地平民更倾向于由联合国和美国等部分国际行动者主导的国家建构,偏好重建安全导向的机构,并青睐较为间接的介入方式(如监督而非直接重建)。这些偏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会因受访者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战争经历等个人特质而产生显著差异。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020818325100829

精英—公众在核武问题上的分歧:显著性与知识的作用

题目:Elite–Public Gaps on Nuclear Weapons: The Roles of Salience and Knowledge

作者:David C. Logan,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探讨为何公众与国家安全精英在核武器使用问题上存在显著态度差异。作者通过三组预注册实验,分别考察乌克兰冲突前后美国公众与军事专家的观点。研究发现,公众总体上更倾向支持使用核武器,而精英群体则更为谨慎。造成差异的关键在于议题显著性与知识水平:当公众对核议题了解更深、关注度更高时,其态度趋向理性克制,与精英立场更为接近。文章指出,知识与显著性共同塑造了核政策舆论格局,强调信息与认知在精英—公众互动中的调节作用,为理解国家安全决策提供了新的经验视角。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7/S0020818325100799

译者:束任翔,国政学人编译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专业。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刘洹彤

本文源于《国际组织》(IO), Vol. 79, No. 3, 2025。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