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班味大赏
发布时间:2025-07-31 16:17 浏览量:1
“你班味好重。”
当打工人收到这句评价时,打击程度不亚于“爹味重”,那什么是“班味”?清澈的眼神开始倦怠,红润的面色逐渐憔悴,灵敏的思维呈现僵化......当代年轻人将这些表象集合,淬炼出精准的标签——“班味”。
如果说“班味”本意只是年轻人的戏谑自嘲,那在职场内卷加码升级的当下,它开始成为年轻人生存状况的隐喻,外表发散的“班味”反映自异化的生存状态,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的警示:技术理性正在将人变成单向度的存在,丧失批判性与超越性。
也正是在感知到异化的危机之下,年轻人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已经沦为机械的运转齿轮,在日复一日中丧失生命的丰富与可能。于是他们意图脱离困境,尝试各种方式去“班味”。
图源©JHD建筑 Jenson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像成都这样以悠闲著称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同样受“班味”侵蚀。据数据调查显示,在成都90后的打工人中,超过60%感到工作压力过大,40%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倦怠。去除班味已如箭在弦,而“物理除班味法”似乎是条捷径,其妙就在于从“源头”将班味尽量挥发。
许多年轻人从工位开始,便开启了脑洞大开的去班味场景打造。他们希望通过改造工位的方式来摆脱传统职场氛围的束缚,求得在自己小天地中的放松和归属感。绿植、手办、照片墙等各种小物件是改造的常用元素。
左图源©天天自然醒Char
右图源©猪叔叔
创意与巧思让工位成为打工人的个性化精神领地,从天府三街到五街,成都的“工位集中地”里不乏能人。有运营策划将工位变成了自己的二次元手办展,有程序员用多肉与苔藓景观把工位造成了微型生态园......
图源©办公室小红豆
工位爆改现象并非简单的职场装饰,细节之处更像是心理补偿机制。有人将办公室的键盘换成机械键盘,清晰的按压触感和清脆的敲打声,似乎更能缓解工作压力,而工作台上放置的“水培香蕉”,除了增添野趣,谐音意味的“反蕉绿”,与"躺平"、"佛系"等职场文化现象也形成鲜明对比,呈现积极姿态。
水培香蕉在工位流行开来
左图源©坡坡
右图源©深海咆哮中
有趣的是,工位改造逐渐呈现与其他职场文化融合的趋势,当“散结节,去班味”的发疯文学开始在职场大行其道时,“发疯工牌”也悄然流行起来,大家在工牌上加入幽默荒诞的表述,类似无厘头的自我介绍或网络梗图,将压力通过视觉转化为笑点,也不失为一种心理调节的工具。
企业“疯感工牌”正流行
左图源©偷玩
右图源©大疆OSMO
而打开某红书,会发现工位爆改也有了“卷”的趋势,特定的配色和风格,形成个性的“工位美学”。甚至“风水工位”以及“养生工位”也开始越来越受欢迎。左青龙,右白虎,再配上养生茶壶与盘串,KPI与OKR好像也没那么沉重了。
按风水布置工位开始流行
图源©蒜香公主
去班味场景打造甚至进化到了“工位露营Office Camping”,从轻量级折叠床到工位帐篷,从席地野餐到小桌烹茶,当代打工人或许没有去丛林山间徒步露宿的时间与勇气,但将办公室爆改露营场的行动力却是满级。
图源©KINSCOTER
这类更重型的工位爆改现象似乎呈现了年轻一代对工作意义的重构。他们试图在其中注入个人价值与情感寄托。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当物理班味消散,心里的班味也多少稀释。
左图源©Qyu
右图源©良月廿一
改造工作场景之外,打工人还发明了更多“去班味”妙招。将手机放在一边,短暂放空gap是当代年轻人的“数字排毒法”,其中“公园Gap20分钟理论”尤其受欢迎。
图源©跑跑跑是个大大大坏蛋
“公园Gap20分钟”主张在午休或下班后,抽出20分钟时间走进附近公园,通过与大自然短暂接触,消散疲惫,重拾生活热情。而在成都这座扬名的“公园城市”,践行其道的年轻人更是随处可见。
图源©Miamiaxxx
在交子公园,每到午休时间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从“班味重灾区”金融城而来,利用短暂的午休,他们有的在树荫下闭目养神,有的沿步道慢走。这里正成为金融城白领们的"充电站"。
图源©西西弗斯要逃亡
在望江公园的竹林里打段八段锦,在北湖公园草地玩会飞盘,在东湖公园红美术馆外的草地上小憩,在桂溪生态公园的跑步道上慢跑......成都涵盖各类功能复合型公园1556个,完全能满足打工人不同的20分钟gap需求。
图源©Miamiaxxx
公园Gap20分钟如此受推崇,无外乎它满足了打工人的多重需求。远离办公环境的短暂放空,隔离工作焦虑。更重要的是,这种低成本去班味法,让年轻人回过神来,生活不只KPI,还有阳光、绿地与微风。
图源©Miamiaxxx
去班味的gap方式众多,但谁曾想足浴按摩店和洗浴中心开始晋升为新·去班味圣地。曾经中年人最爱的休闲场所,如今却成为当代脆皮青年的精神乌托邦,大家开始理解老辈子,成为老辈子。
当超过70%的职场年轻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每日下班都感觉哪哪不对时,一场足浴按摩店的敲打推拿宛如圣手织锦,而浸泡在洗浴中心的氤氲蒸汽之间,也让他们如临仙池。从2022年开始,全国足疗按摩行业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而25岁-35岁的年轻人能占到客流量的50%以上。如此硕大的蛋糕,也让这些洗浴中心卷疯了。
图源©江一零10
例如成都的足浴按摩店从环境到服务,技术到创意,无不绞尽脑汁只为给年轻人打造一个"去班味"的完美空间。ins风的装修如同网红打卡地,餐食花样百出,“沐足+KTV”“沐足+火锅”“沐足+奶茶汉堡”......足浴老板们的各类复合型服务花招层出不穷,高新区某足浴店,甚至推出了"程序员专享套餐",包含颈椎按摩、眼部护理和肩颈放松,甚至还贴心准备了枸杞茶和养生小点心。
图源©江一零10
周末和朋友在洗浴中心一起狂吃五顿自助大餐,玩剧本杀、电玩、看电影和泡汤,次日再意满离,这种精神肉体的双重放松,对年轻打工人来说,更甚似一场精神洗礼。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沉迷周末在洗浴中心度过,这些看似平常的服务体验,此刻却被打工人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是划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是告别职场身份、回归真实自我的过渡仪式,缓解身体的疲劳同时,也卸下了社会角色的重担。
图源©7eese
在豆瓣一个名为“下班新生活计划”的小组里,有11万小组成员聚集于此。小组日常更新内容包括组员下班后的日常分享、新技能学习攻略及打卡记录。小组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年轻人对工作与生活关系的重新思考。
豆瓣有11万组员的“下班新生活计划”小组
在东门大桥附近某MCN公司上班的27岁编导张扬,去年年初体检发现多项指标异常后,开启了“下班学习烹饪计划”。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过年独立完成一桌丰盛菜肴,他找到了疗愈良方;24岁某互联网公司平面设计师赵羽婷,在去年开启了“陶艺学习计划”,一年的学习成果是独立创作出一套茶具器皿......
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下班重启计划”,于他们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对抗异化的精神革命。学习一门新技能,正成为年轻人探索自我的新场域。而下班重启计划的热潮,也让“夜校”这具有较强年代感的学习场所焕发新生。年轻人们开始热衷于在夜校里充电回血。
图源©青聚锦官城
成都的青年夜校开始广泛活跃于成华、青羊、金堂、新津、武侯、锦江以及天府新区等多个区域(县)。这些夜校收费低廉,有些甚至是免费公益。从传统的国画、中医、刺绣到现代的戏剧、调酒、手机视频剪辑,青年夜校的“轻学习+趣缘社交”模式,让职场打工人开始重建自我的主体性。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创造力。
图源©青聚锦官城
“下班重启计划”,在去班味的同时也是年轻人对沉闷的对抗,随之延展的“主题月生活法”也应运而生。即每个月为自己的生活设定一个固定主题,下班后将业余时间优先投入到这个主题活动中来,它可以是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某一件事。
于是有人开始坚持一个月每晚睡前读书,每晚看一部电影,也有人开启一个月的下班后城市徒步,穿梭于大街小巷......每个月的主题即兴而定,尽兴完成,生活的死水开始搅动,年轻人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职场情绪排毒"。
某红书博主一年的主题月生活法细则
图源©ZIYI
当我们谈及“班味”,从来不是在谈论孤立的个体情绪,它是属于社会转型期不可忽视的时代症候,隐射出城市青年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迷茫挣扎。而他们每一次“去班味”的努力尝试,都像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描绘的那样,是个体从"固态"的确定性走向"液态"的流动性。“去班味”是时代的精神命题,也是年轻人发起的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