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杨威与儿子断联!杨阳洋学校迁泰国、手机全没收,父母情绪失控

发布时间:2025-10-30 00:10  浏览量:2

杨阳洋所在香港国际学校突然迁往泰国、学生统一上交手机,杨威一家一夜之间联系不上儿子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是半夜

手机屏幕上那封冷冰冰的英文邮件,短短几句话,像把灯一瞬间都熄了

学校说搬迁、说统一回收手机,却没说为什么搬,没说孩子们会怎样沟通

你能想象一个做过世界冠军的父亲,站在客厅里,明明什么都能扛,却偏偏对一封邮件无能为力的样子吗?

这事追根溯源其实不复杂

杨阳洋从小兴趣一直在变,体操练了几年去打高尔夫,打了八年又改篮筐前的脚步

杨威投入了时间、金钱和信任,尊重孩子每次转弯,却也常在深夜问自己:我是不是跟不上了

后来孩子选择去香港读国际学校,IGCSE、IB这些课程的名字,连他这个当爸的都念得不太顺

从那刻起,父子之间的“赛道”就真的不同了

转换跑道不稀奇,难的是彼此理解

杨阳洋说“为什么一定要按你们设定的路走”,杨威听见了,但心里也酸,他曾经的训练逻辑、冠军路径,在儿子的世界里忽然不那么适用了

这一年里,杨阳洋的课程单早就换成全英文,项目制、报告、跨学科,很多东西不是一套固定答案能搞定的

真正的变故发生在今年十月

学校通过邮件通知家长:整体搬迁至泰国,学生手机全部上交,统一管理,暂不开放个人联系

邮件没有更多解释,时间紧,节奏快,像一场说走就走的集体迁移

杨威给儿子打电话,显示无法接通;

给老师发邮件,回信依旧简短;

家里一下子安静得能听见冰箱压缩机的声音

情绪崩溃是真实的

杨威和杨云一度失控——不是怀疑孩子,而是面对“联系不上”这件事情本身的恐慌

作为家长,你会有很多想象:在陌生城市、跨国校园、没手机的年轻人,如何报平安、如何求助

不少网友说“泰国、交手机,听着就心慌”,我也懂这种本能的紧张

可冷静下来,另一个声音也在耳边:孩子终究要走出去,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截至2025年10月29日,公开信息里还没有杨威与杨阳洋恢复联系,也没有学校进一步说明手机管理与搬迁细节

这让不确定感延长成了一根细线,拉着每个父母的心

我仍然希望学校给家长一个更透明的沟通机制,哪怕是一句“每周一次邮件、统一联系人”都好

把视野拉远一点,我们也许会看得更清楚

《全球基础教育白皮书》显示:2025年有78%的国际高中生每周学习时间超过60小时,“第三文化儿童”占比超过65%,他们更容易出现身份认同的摇摆,而选择Gap Year的人三年里增长了200%

这不是某个家庭的特殊,而是一个时代的大背景

教育的主旋律,正从“知识传递”转向“人性化培养”,个性化路径、跨文化领导力这些词,开始变成真实的需求

最近网上对星二代教育也吵得很热

有人夸张庭、林瑞阳的“离谱又合理”——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孩子可以三天在校两天社会实践,甚至请假去时装周;

也有人拿黄多多和王诗龄对比,前者强调个性和多元尝试,后者是标准化精英训练,两条路都有人喜欢,也都有人质疑

这不只是择校之争,更像是价值观的拉扯:自由和规则,到底怎么平衡

我见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做法,挺打动我

孩子从编程转到画画,后来又迷上篮球,父母不强推“必须出彩”,只是在旁边打灯,帮他把时间安排好,提醒功课别掉队

到了2025年,那孩子拿到了市级绘画奖,篮球在社交里成了优势,编程打基础也没丢

真正的成长,可能就是不会一条道跑到黑,但每一步留下痕迹

再看国外也有值得借鉴的实践

有的国际学校实行“数字断联时段”,规定学习周期里没收手机,但会每周固定邮件向家长同步学生状态,既保留沉浸式学习,又给父母一条稳定通道

这和杨阳洋所在学校目前的信息不透明,形成了强烈对比

我不反对短期断联,我反对不解释的断联

行业里变化同样剧烈

2024年ETS推了“动态自适应SAT”,AI会实时调整题目难度,结果是高分率下降12%,拼分数这条路越来越不好走

一些国际学校引入“弹性评估”,项目成果能替代部分考试,跨国教育联盟还在推动“能力护照”,把非标化经历纳入大学评价

这意味着“谁更会学习”正往“谁更会做人、会合作、能解决问题”转

写到这儿,我还是想把话说给每个焦虑的父母

教育不是放任,但也是学会放手——把边界画清楚,把支持做到位,让孩子知道你在

杨威说,“最好的陪伴,是做儿子探索路上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执意当那个引路人”

我赞成,也理解他在这句话背后的艰难练习

这次事件里,最大的痛点不是孩子去泰国,而是“毫无沟通”的不确定

希望学校尽快给家长一个公开说明,把断联变成有节奏的管理,让所有担心变成可预期的安排

如果说成长要付代价,那代价不该是家长的彻夜焦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航线,父母是灯塔,不是方向盘

在风浪大一点的年份,我们就把灯再擦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