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由95后创办的创新学校,学生后劲强得可怕

发布时间:2025-06-17 07:06  浏览量:27

7年后,这所中国版“High Tech High”和第一批吃螃蟹的孩子,成功了吗?

文丨Jennifer 编丨Jenny

在中国创新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探月,一直备受关注。

这是一所从诞生起,就顶着巨大争议、冒着理想主义傻气的学校。

创始人王熙乔Jason,是一名95后,从北大附中国际部毕业后,放弃了出国深造,投身于一个创新教育的孵化项目。

2017年,这个孵化项目诞生了一所全日制创新高中,探月学院。这就是北京探月学校的前身。

外滩君曾经探访过探月,并采访了创始人Jason(详看文章《放弃出国深造,这位95后打造的“另类”学校,你敢送孩子去读吗?)。

探月创始届学生合影

当时,这所学校就像一个中国版本的“High Tech High”(美国一所完全采用PBL的创新学校),吸引了很多关注:

比如,不用常规的分数和排名评价学生,取而代之的是素养答辩和期末成果汇报;老师们有很多跨界身份,也没有传统的课堂,每个课程都是一个真实的探究项目;

整个校园好像一个共创空间,由学生和老师组成一个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学习型社区....

当然,也不乏争议和质疑:这是大胆创新还是胡闹?会是昙花一现吗?

时隔7年,探月抵住了质疑,走得越发稳健。

如今,学校已从最初仅有38位高中生,成为拥有150名教育者、500多名学生,覆盖小初高的一贯制民办学校。学校也搬到了国家网球中心,有了稳定的校舍,以及国家认可的办学资质。

值得一提的是,探月还正式设立了教育基金会,将累计过亿的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学校发展。其背后的创始团队、投资人、股东也都将股份捐出,确保永久非营利性运营。

在国际化学校接连暴雷的当下,这意味着学校可以不被市场的短视所束缚,更大程度聚焦于办学这件事,给家长吃了一颗放心丸。

探月新校舍所在的国家网球中心

创始人Jason的教育理想简单又质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探月希望尽最大可能支持每一个个体,过好丰盈而有意义的一生。

今年,学校将迎来第五届毕业生,拿到了包括伯克利、纽约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以及顶尖文理学院和世界Top艺术院校近300份offer。

相比眼下的升学结果,探月更看重的是学生发展后劲。

去年,探月摄制团队跨越了美国6个州8个城市,走访了10位学生,记录他们毕业后求学深造的心路历程,拍摄了一部追踪毕业生近况的纪录片。

其中,创校生Susan,这位当年拒绝了纽约大学录取,选择去文理学院里德学院的女孩,如今已被哈佛医学院录取。

大学阶段,她从神经科学,转向计算生物学,拿到了全球顶尖大学医学实验室的研究员实习offer。纪录片里,她对人类命运有自己的关切,同时又能将关切化为具体行动。

探月首部毕业生纪录片

还有更多探月学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有学生凭借探月的MTC素养成绩单,去到了比哈佛还难申请的密涅瓦,如今在世界各地体验独特的成长之旅;

有学生收到了一众顶尖理工名校的直博offer,即将前往麻省理工开启博士生涯;

当然也有学生选择Gap,走上自己的创业之路......

这些孩子,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走向世界的强大后劲,又来自哪里?

下文中,外滩君和两位12年级在读学生Stan和Nina聊了聊,试图从学生视角,破解探月的教育秘诀。

插播一下

👇

比“学什么”,

更重要的,是“怎么学”

Stan在9年级时来到探月,因为喜欢计算机,在过去的高中四年里,他不仅选修了十几门计算机课程,还交付了一个又一个网站、小程序开发、开源插件......

如今12年级的他,高中还未毕业,已经有过硬的实操技能,达到“小IT工程师”水平。由探月发起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Moonshot黑客松”比赛报名官网,就是Stan的作品之一。

Stan说,自己加入探月前,虽然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是远没有到“热爱”的程度。真正点燃他热情的,是一次次在真实项目中的实践。

以项目推动学习,一直是探月的重头戏。用创始人Jason的话说,探月要构建的是人的底层能力,而不是把人变成知识的容器。

7年过去,项目式学习的基因,已经成了学校的底色:每一门课程,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世界中探索和学习。

数学课上,学生可能和老师一起化身工程师,利用数列和函数知识,设计大型足球场的座位和门票方案;也可能变成游戏设计师,用函数绘制动漫人物的画面素材。

化学课上,在讲解纳米胶体的知识点时,老师先带着学生做了一锅豆腐,让学生探究在控制温度、时间等种种变量的情况下,化学变化如何发生,从中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

学习微积分课时,有志于未来选择建筑方向的学生,会利用微积分计算数据信息,最终用3D打印的方式,还原了SOHO的模型。

学生基于豆腐的化学实验课题

当项目融入一门门具体的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学科知识的精髓,才能达到项目的要求,也让学习和真实的世界不再割裂。

10年级时,Stan还通过学校的校企联培项目,加入了软件研发小组,在三年时间里,他在跨界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开发项目。

探月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开发校园社交APP

在校期间,他设计过一个人脸识别青春痘的软件,也和同学合作完成了一个宣传减少碳排放的线上桌游,涉及到计算机、化学、生物、物理、以及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中,Stan萌生了对计算机的强烈兴趣,同时也拿下了5门AP满分,其中包括比较难的计算机、宏观经济学、化学等学科。

大学申请时,Stan毫不犹豫申请了计算机专业,并被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实力强劲的计算机专业录取。

“当自己开发设计的产品,能在现实世界中交付使用,太有成就感了。未来,我希望能做出被更多人喜爱的产品!”

和Stan一样,通过项目式学习,找到目标和方向的学生,在探月还有很多。

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一切知识变得唾手可得,比“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转化了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激发了怎样的好奇心和内驱力。

值得一提的是,探月对课程的重构、对项目式学习的推进,也下沉到了小学和初中阶段。

学校构建了小初阶段的科创课程体系STREAM,分别代表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Robotics(机器人)、Engineering(工程)、AI(人工智能)与Maker(创客)等六大领域,在真实问题中培养有判断、有创造力、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学生。

每个年级课程中,都会嵌入工程设计内容,

图为

3年级学生制作的无动力轨道飞车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路径

探月的项目式学习,并非是一种表面的热闹,而是和学生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挂钩。

经过不断迭代,探月的素养模型框架,已经进化到了3.0版本,分为“可迁移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思维习惯”三层架构。

如何评估学生的素养?探月有一套非常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GPA的组成非常多元,除了常规的学术考试,还有小组作业、一系列的项目学习成果;

此外,每一门学科有多达6个梯度的难度分级,学生都可以跳级申请,混龄上课,鼓励学生自我挑战;

学生在校参与的一项公益活动、一次个人展示、一场公共演讲,或是一次乐队表演,一份艺术作品,都会被记录在可视化的成长档案里。

探月学生展示项目成果

这样的成长记录,最终形成一份素养成绩单。早在2018年,探月就率先加入了由美国顶尖高中组成的MTC联盟,全方位展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这一评价体系,也得到了美国上百所名校的认可。

当评价体系,从过去的“单一价值取向”,变成多维度评价,学生也开始摆脱过去的盲目内卷,更专注于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

期末素养答辩,则帮助学生更明确自己的选择。

从10年级开始,学生每年都会有一场30分钟左右的期末答辩会,需要用英文来阐述自我主张,还要面对来自三位中外评审的追问。

高中生素养答辩现场

答辩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两个学科作品,做反思和复盘。

“在作品的完成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

“我认为自己还可以成长和提高的点,在哪里?”

“个人最大的成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和学科相关,还是和社区相关?”

“你觉得自己的志趣方向在哪里?什么探索让你最有动力?”

通过答辩,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接下来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是走学术、科学,还是社创、科创,又或是艺术路径?

最终,Nina选择了“孵化器”方向。未来,她将前往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读数学专业,同时接触和商科、创业相关的内容,探索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鼓励发展个人的独特性,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还体现在课程设置里。

如今,探月有一套类似大学选课的制度,学生可以在上百门学术课程中自由选择,涉及9大学科组。

这些课程中,既有微积分、电磁学、宏观微观经济学这类经典学术类课程,也会有「移民文学滤镜下的海外华人生活」、「谣言终结者」、「环境科学」、「高阶计算机原理」与「人工智能应用」这类型充满可能性的课程;有激发深度思考的荣誉课程「中国文化史导论」与「西方哲学」,此外还有 20 多门 AP 课程。

每个学生的课表都不一样,但都有一定的“通识性”。

学生Stan的课表上,除了有十多门计算机课程,以及微积分、宏观经济学等经典学术课程,还有不少人文类课程,比如东方哲学、西方哲学、英美文学、移民史等拓展课程。

丰富的人文素养课程,帮助Stan跳出原有的“纯理科视角”,在用户反馈和体验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思考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

其中,东西方哲学,还是探月的必修课。课上,通过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思考生命的意义。

探月学生的心理疏导认知游戏

在创始人Jason看来,只有知道自己是谁、想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意义,才有可能去自实现,做到内心丰盈和积极行动。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当日益内卷的国际教育和升学竞争,绑架了无数学生和家庭,探月的孩子们,却能以另一种姿态肆意生长。

成长背后,

是一段段具体关系中的体验

师资队伍,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跨界背景,则是探月又一大胆创举。

这些在不同领域闪闪发光的人,因为对创新教育的热情和使命,汇聚于此:

他们中有来自传统名校的资深教师,有来自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的工程师,有来自外企、金融公司的高管、投资人,也有全球顶级实验室的研究院、知名公共艺术家、热心公益的志愿者......

在这里,对老师的定义,不再是单方向的知识传输者,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索世界的同行人,是怀揣“探月精神”的人。

在Stan的印象中,探月的老师都很“疯”。

在某个开发项目完成的前夜,计算机老师会陪他熬到12点,确保顺利完成;当自己在某门学科中遇到困难,微信上追问了老师足足有200多个问题,居然还能得到耐心的回复....

这些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是口头鼓励,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和学生一起追梦。

有学生说,“在探月,我看见了心中英雄的影子。他们真的可以勇敢地去践行自己的想法,尽管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我也想去追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长为真正的英雄。”

仲夏莲花音乐会师生表演

而在Nina看来,探月的老师都扮演着类似“引导者”“同行者”的角色。尤其让她受益匪浅的,是个人教练制度。

在探月,每位学生从入学起,都可以选择一位老师,担任自己的成长教练,每个月都有不定期的沟通。

Nina的个人教练,是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性格直爽、有丰富的跨界经历。

曾有段时间,Nina每天泡在数学世界里,死磕的同时,也经常触碰到瓶颈,很是迷茫。

通过沟通和观察,教练捕捉到,Nina身上与人打交道的天赋,对校园活动和社区共建极有热情。她建议Nina,在探索数学的同时,不要放弃与他人的联结,多尝试一些跨学科方向的探索,或许更能挖掘自己的潜能。

后来,Nina尝试将数学融入自己感兴趣的公益项目,发起了针对初中生的帮扶活动,帮助那些在理科学习上有畏惧感、不自信的女生,通过心理疏导、补习等方式,为她们提供支持。

没想到,在数学与他人的碰撞中,她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激情。

Nina发起的数学公益项目

其实,在探月,无论是学科老师、个人教练,还是发展指导、升学指导老师,都和学生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在很多学生眼里,探月不像一所学校,更像一个开放的学习社区。不管遇到任何问题,在这里总能找到可以提供支持的那个人。

正是这样一种“社区感”,探月的很多学生在大学申请时,不惜放弃一些排名更高的综合型大学offer,而选择文理学院。因为后者不仅有强大的通识教育体系,还有和探月一样更紧密的人际关系,一种鼓励自我探索的场域。

写到这里,外滩君想起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长李希贵,有一句著名的教育论断,“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

而在探月,重构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还有整个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从学习方式、到评价方式,再到教师角色。

在这过程中,也为学生培养起了时代稀缺的品质:自驱力、自主性和目标感。

经过7年的摸索,探月正如它所期待的那样,在尽最大可能支持学生追求丰盈而有意义的一生。

想更多了解探月这所学校

不要错过的活动

👇